我是做软件研发工作的,所学的计算机专业完全是理工类学科,但是我对人文知识、思想,一直情有独钟,究其原因,引领我打开人文思想之门的是这本书:《生活中的经济学》

生活中的经济学

这本书是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作品,第一版出版的挺早,估计在20年前就有了。我有机会阅读它是由于一位研究经济学的老师的推荐,他说此书是微观经济学的经典,很值得认真阅读体会。当时我正在学习经济学的基础课程。

这本随笔,深深的启迪了我。此书中的内容都是短篇文章,作者把在美国生活的一段经历,通过自己的观察,用经济学的角度,进行了细致的阐释。读者看完就会懂:原来日常生活中,就蕴藏着很多深刻的道理,而这些道理直接跟每个人的幸福直接相关。文章的文风朴实易懂,逻辑却不可辩驳,读完如沐春风。

它让我明白,理解世界其实可以有很多的视角 – 文化的、历史的、政治的,经济的等等。不同的视角会带来对世界不同的理解,会让你能更全面的认识万物。其中经济学的视角,因为瞄准了人的行为,具备相当强大的解释力。当然我也反对用它过度解读,它毕竟只是一个视角,并不全面。

此外,这本书引发了我对经济学知识的进一步热情,后来因为出版业的进步,知名经济学者写的普及类书籍,很多都买来读过了。自此,我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随之一变。从传统教育模式下出来的“好学生”,变成懂得随时质疑,用思想武器剖析事物的人。因为多了经济学思维这个工具,很多事情自思能看懂很多了。另外,也更关注人的自由和权利,因为这就是人生幸福之本,也是国家发展的真正动力。

我以前看到一个说法,当然没核实过。国外的优秀大学,经济学基础是必修的课程。因为这是人文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会让你加强理解社会运作的规则、问题。而大多数国民能够理解这些道理,恰恰是国家治理优良的一个基石 – 因为会减少很多的阻力。经济学的很多逻辑,好多与人的直觉是相背离的,不学习就很难正确的理解。由此我也想到,国内文理分科带来的极大弊端。它人为的割裂了本不该被切割的知识体系,造成无数人“文不知理,理不识文”的结果,而且双方还经常相互鄙视,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事情。

这也是不少学理工的人,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十分低幼,乃至荒诞的一个原因。哪怕他本专业学到了博士,但他的人文水平只停留在了高中阶段,因为后面聚焦于专业,不读人文科学了。

从我的一个理想出发,高中不应文理分科,大学低年级应普及经济学教育。这会有效的提升国民人文素质。当然,后面的是非这里就不提了。

了解经济学思维,这本书肯定是不够的,它毕竟是一本随笔,普及读物。如果有兴趣,还是要学习基础的经济学教材,这样会有较好的知识框架。

如何保卫你的苹果手机? iPhone Apple ID防盗指南
使用Linux虚拟机要注意两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