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为了在技术链条中选择合适的模块,我看了比较多的技术文档,发现不少产品的文档真是不咋地,属于“纯技术思维”的文献,似乎就没考虑用户这边的感受和想法。
文档直接决定了开发模块的学习曲线是否陡峭。学习曲线平缓,才让人感觉好用,易用,方便入坑。学习上的认知障碍是怎么产生的呢?为什么用户看了会觉得“稀里糊涂”,觉得上手犯难,有挫败感呢?因为里面引入了太多“从天而降”的概念而不去解释,想当然的默认用户应该了解、知道,这怎么可能。
我认为,一个好的、正常的文档,应该是问题导向的。毕竟用户使用它,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。应该先阐述的是大家面临的公共问题和需求,还有它能解决什么问题,到什么程度,在什么地方用,怎么用,再说明我们用什么方法做到的。
后面,再顺带引出,我们制造出这些方法,必须引入的概念和设计思路,这些概念背后是什么意思。这样,大家就容易理解其用意了。
然后,提供入门教程,顺带详细解释,里面涉及到的自造概念的方方面面。它能带来什么,这么设计好处是啥,等等。后面有进一步的深入教程、接口手册、FAQ等等。
接口部分,除了介绍接口的具体使用,更应该有的,是整体的运行逻辑的说明和Demo。告诉用户,这些API,是如何组合起来完成任务的,可以操纵的是哪些,在什么时机。如果没有这些,用户很容易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”,不知道整体的结构和设计逻辑,因为API只是“单词”,不是更有深度的“句子和段落”。而如果知道这些使用方法,就会对产品更有信心,也更容易掌握它的使用方法。
一般我认识一个产品或者模块,都是先检索产品名字 + 入门、教程,有了初步概念,再寻找最佳实践,Faq,而文档应该提供这些内容,才称得上合格。
我认为这才是顺着认知心理规律的文档设计。而我看到的不少产品文档,都做不到这一点。典型的例子是:产品有一部分自我介绍和特性宣传,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入门教程案例 – 有一些连这个Demo都没提供。然后就是API罗列了,中间还夹杂着自造的一些概念名词。
作为刚刚接触这个产品的用户,第一反应常常就是:它怎么用呢?那些突然出现的“概念名词”啥意思?为啥用它呢?估计不少用户已经开始打了退堂鼓,不知道怎么上手。
不得不说,即便是做技术,产品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审视习惯,用户视角必不可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