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社会缺乏维持公平正义的制度背景,评价机制失灵,那么较为高效的具体方案都很难成功。

​​​

今天看到梁建章、李宏彬先生的署名文章:《 统招不利于弱势家庭,应扩大高校自主招生》,作者在文章中呼吁,要“扩大高校自主招生”。

​其实两位作者论述的高考诟病,早就被反复讨论了很多年。很多人也都明白他说的是事实。我也完全认可,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优长,进行自主招生培养,是更高、更优的高等教育模式。

但是对梁、李两位先生在文章中的呼吁,我是持反对态度的。为什么?

因为更为高效的具体制度,需要构建在整个社会具备相对合理、公正有序的大的治理背景上。这就是为什么国外很多好的具体制度,往往无法有效移植到国内施行的根本原因。发达国家的优势也在这里充分体现。一项制度的有效推行,需要社会具备治理条件:能打击作弊,惩处剔除违规份子;有相对合理公平的评价体系,可以奖优罚劣;信息反馈迅速,有较为有效的监督体系,敢于曝光等等。

具体到这件事情上来,可以看到公众的评论几乎一边倒的反对。主要理由就一个:无法避免招生腐败,难以实现公平。这个内在的逻辑是:既然整个社会体系,政府都难以消除腐败,大学的招生办又如何让人相信能够做到清廉公正?它当然做不到,根本不可能。这里面的因果链跟政府官员是一样的,更何况大学本来就已经成了“衙门”组织的一环。

想想看,让自己家孩子通过“自主招生”,进入名气大的一些高校,这个诱惑有多大?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已经给出了答案,涉案数亿。

“ 大学自主招生后,当然会存在个别的开后门和腐败等问题。但是世界上,绝大多数国家和大学都实行了自主招生,为什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招生腐败问题?这里的关键是竞争机制。就像企业招聘员工一样,任何大学出于自身竞争力和声誉的考虑,都会主动建立一套公平和有效的招生制度。如果一个大学长期大规模腐败,招生质量必然大幅下降,声誉扫地后将很难再招到好的学生。而且,由于有竞争,学生如果在一个学校受到不公的待遇,可以申请其他学校,不可能在所有学校都受到不公的待遇。 ”

其它国家能运作正常的招生制度,那是因为有社会治理背景存在。就好比,欧美国家可以搞互联网金融,中国却搞成了骗子狂欢的乐园一样,到处是各种欺诈、跑路。因为人家的社会具备有效信用管理的能力,而这地方就没有。金融恰恰就是构建在社会信用基础上的活动。

竞争机制有效吗?有。但问题在于:

1、它反馈的太慢了。学生通过自主招生入学、毕业、就业,到社会形成对学校的评价机制,至少10多年甚至几十年过去了。教育百年树人并非虚言,声誉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。这期间,有本事占了便宜的人早就获得了足够的好处,又无法进行追溯,也并不公平。

2、评价只对教育家有效,官僚并不关心。众所周知,大学校长都是组织“调来调去”的,有级别。既然如此,他有什么理由关心长久的声誉的形成?只有认真的教育家才会关注质量和评价,官僚没有关心的动力,反正过些年就不在其位了。

综上所述,“扩大高校自主招生”在当前社会背景下,只能变成权钱交易的乐园,腐败高发区,难有例外。目前的高考,虽有各种不足,但是已经是当前制度背景下,相对比较公平的办法。在杜绝作弊等方面,做的已经比较认真。没有大背景下的社会制度革新,具体制度虽然也可以改进,但余地是比较小的。

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开发环境部署模式
圆通停摆,刘强东补刀怒斥,揭出快递行业伤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