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越已经凉了。按法律走破产清算,优先保证员工利益吧。

极越、小米,同时起步于2021年3月,这个可以从公开资料查询到。3年多过去了,各自成绩如何,有目共睹。

极越汽车

一个濒临淘汰,公司倒闭,一个努力提升产能,蒸蒸日上,产品被追捧,又要马上发布新产品。

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?

这些天已经看到了很多人的剖析,产品设计上的、营销上的,等等。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核心因素,真正的核心是小米有雷军,作为创始人做事非常专注,作为统帅亲力亲为,认真研究产品和市场,招揽到一批精兵强将,大家齐心协力,把这件事儿干成了。虽然小米汽车仍然面临很多严酷挑战,距离头部还有距离,但这个公司的能力和上升势头,可以让投资者、用户持续保持乐观。

公司创始人的 All In,与请一个职业经理人去做,完全是不一样的事情,结果大相径庭,也是很正常的。极越的这位职业经理人CEO,做了很多让他饱受批评的事情。许多传闻难以分辨真假,也许有泼污成分。可是很明显的是:花钱大手大脚,不知道控制成本 – 公司创始人如果不是已经飘了,不会这样,但职业经理人容易这样。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。花别人的钱做事,天然的不如花自己的钱上心。

极越产品做的不好。雷军为了造车,反反复复的开各种车子,仔细研究优劣,进行总结,夏一平做过这些事情么?或者极越公司有人做过这些事情么?我猜应该是没有的。这就是不用心。极越产品设计上偷懒,搞炫酷不求符合用户需求,违背用户习惯,这些错误都犯了。这不是车子堆料就能解决的事情,而是得认真。一切以用户的安全坚固、操控方便,开着放心为出发点,有做到么?

目前看,新能源汽车品牌,如果没有公司层面的 All In,仅仅靠投资控股,聘请职业经理人这种模式,已经难以跟其它品牌竞争。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运营效率,都相差甚远。大浪淘沙,市场竞争是非常残酷惨烈的,容不得公司搞粗放经营。

这事儿对百度、吉利都是一大打击和挫败。吉利还好,反正旗下品牌众多,也不差这一个。但对百度不然,这相当于丢掉了智驾系统变现的一大产品入口和平台。

谁都知道,智驾系统是未来。百度做了多年努力,投入巨资,一直无法顺利变现。原因是:没有一个公司乐意“受制于人”,像OEM一样购买使用别人的智驾系统。这个是行业间的互信问题,目前在国内无解。它不能光靠卖个智驾的解决方案,像卖软件一样,当个“甩手掌柜”想赚钱又省心,这事儿看来是不行的。要么与车厂深度整合,如华为与问界,要么你自己去做,于是有了极越。但是现在极越平台没了,这当然是一大打击。这又给百度的智驾业务前景蒙上了灰尘。

不过这也不是第一次,百度历来有“起大早赶晚集”的传统。它历史上的很多业务都是很早出发,很有先见之明,但是做着做着就没了。比如前面的量子计算,做了好几年,总体水平和技术能力明明已经很不错,说关就关了。现在的 AI,各大公司竞相投入研发、推广,阿里的 AI 技术进步很快,时不时的有新模型推出,字节的豆包经过推广已经用户量领先。不知道最早发布的百度文心一言怎么样了。

百度可是 “All In AI” 很多年了。

为什么要鼓励第三方的产品测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