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软中国Lumia官网被撤销了。微软官方商城,早已经没有了Lumia手机的踪影。京东商城已经没有了京东自营的Lumia手机产品,只剩下“全球购”的海外渠道。估计等各个渠道的存货手机清仓完,Lumia这个品牌就会淹没在手机产品历史之中。
微软公司已经抛弃了Windows Phone,调整了未来业务的方向,转而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发展公司业务的首要目标之一。即便再有铁杆粉丝追捧Windows 手机,也只能说再见了。
至此,移动江湖,只剩下两大系统争锋: iOS VS Android – 苹果 VS 安卓。
可是,实际上最早进入移动设备市场并且有所收获的那几个公司里,就有微软。在iPhone还未曾出生的年代,市面里流行的产品是Pocket PC/Palm等,这些产品,年长一些的业内人士会记得。我还曾经给它开发过应用程序。
Pocket PC – 掌上电脑
当时微软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,内核是Windows CE,后来产品名改成Windows Phone。注意,此时的Windows Phone跟后面的Windows Phone产品,完全不是一码事,就是名字一样而已。
由此可知,微软手机,实际上是起了大早,赶了晚集。它是移动设备最早的玩家之一,却因为种种原因,被彻底淘汰出市场。同样悲催的是英特尔。Intel曾经做过xScale移动处理器平台,也放弃了,直接把市场拱手相让给高通们。
一个产品生态获得成功,是多种因素的合力结果,最终失败也是如此。回头来看,分析一下,微软究竟做错了什么以至如此?
糟糕的设计理念,产品设计水平落后。微软前期基于Windows CE系统的手机产品(Pocket PC/Smart Phone/Windows Phone…),设计思路上实际是Windows 桌面理念的延续。手机屏幕就是个小桌面,键盘是屏幕内的虚拟键盘,鼠标变成了手写触控笔。也有个开始按钮,点击也会弹出一套菜单,选择要运行的程序。掌上设备程序的界面大致跟桌面的Windows程序基本一样。
这套东西,在没有让人惊艳的iPhone系统做对比的时候,大家也觉得还算凑合吧。可是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,微软的产品水平就着实差了一大截。iPhone完全抛弃了桌面的设计思维羁绊,九宫格式界面,多点触控,拖动,抛弃手写触控笔,用手指充当点击设备。乔布斯在发布iPhone一代时曾经说过: “ 上帝给了我们十只手指,为何我们还要手写笔? ”
你能想象,用上面的“牙签”点击界面的“ 小叉叉 ”是什么情况么?简直不是人干的事情。
乔布斯在产品发布会上的演讲,嘲讽触控笔
另外,使用Windows Phone的手机,屏幕都是电阻屏 – 就是屏幕真的是可以“按下去”的,而使用手指操作的iPhone等新一代设备,都是电容屏。硬件不同,显示效果差别十分巨大。iPhone的屏幕显示效果,明显优于其它产品,大大好于Windows手机。
微软公司虽然已经有了移动操作系统,但是它自己并不制造硬件产品。它仍然选择了Windows赖以成功的“授权”模式。它开发系统,授权给硬件制造商, 收费 ,然后由后者进行产品的制造、发布。而iPhone另开“起跑线”,一下就甩开了对手。Apple公司能够同时开发操作系统和对应的硬件。软件、硬件可以相互为对方优化、妥协,能够更好的整合在一起。这种研发能力下,用户的体验,自然比传统的各顾各的模式优越,特别是在移动设备上。
推出新品时机落后,难以挽回。iPhone的惊人成功,也刺激了微软公司。微软公司发现,不仅在系统的设计理念上落后,在运营思路上都简直差了一个世纪。Apple还推出了App Store,把住手机应用发布、安装的入口,不仅提升了应用程序的质量水平,而且“雁过拔毛”,对开发者、消费者两头收钱,大发横财。
于是乎,微软也迅速开辟了新的系统研发战线,彻底抛弃了原有的Windows Phone产品系列。这下,它变成了新潮流的追赶者。可是,追赶者成功的机会历来都是很小的,除非领头羊犯下致命的大错误。你费尽力气,模仿对手做了一套产品,可人家的产品年年发布新版,又把对手甩开了几个身位。
再者,全新的系统哪里是那么容易开发的。这不仅仅是软件,还有对应的硬件产品要重新设计研发。就这么一折腾,几年时间都过去了,微软发布新一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,已经是2010年了,iPhone都在研发第三代产品了。一步慢,步步慢。
操作系统几番作死,抛弃用户。这是微软移动设备,很让人诟病的地方。如果说从Windows Mobile 6(最后一代基于Windows CE的旧式系统)升级到Windows Phone 7,原本的系统抛弃,还有情可原,用户也容易谅解 – 毕竟新版系统重新设计开发了,硬件都不能保证兼容。可是,在Windows Phone 8发布之后,原有的几百万Windows Phone 7用户发现,他们无法升级到8,因为操作系统内核不同。用户的这种被抛弃感是十分致命的 – 微软是拿我们当小白鼠吗?要知道,iPhone保持了对旧有设备的长时间支持,新的iOS系统都能支持4、5年前发布的设备。多年前发布的iPhone 5安装最新的iOS 10也是没有问题的。你抛弃用户,用户就会离你而去。后来微软有所补救,发布了Windows Phone 7.8版本,试图提供一些新一代系统的功能,挽回局面,但已经于事无补。
不知道多少Windows Phone 7用户,由此心生怨恨,对微软手机丧掉了喜爱之情。可一次、两次还不够,微软又干了第三次。在新一代Windows 10 Mobile(改名)发布后, 微软在2016年3月17日宣称只为18款Windows Phone 8.1设备提供Windows 10 Mobile升级,没有第二波更新计划。其它设备均不能正常升级。这么一折腾,原本的种子用户,丧失殆尽,哪个还要再信你。
生态系统建设、市场运营失败。智能手机之所以倍受欢迎,那是因为上面可以运行各式各样的软件,基于先进的硬件支持,完成各种各样的功能,开发、满足用户需求。而开发者为什么要付出巨大的研发费用,为这些设备开发软件呢?因为上面有海量用户,有可以赚钱的机会。用户为什么要买这种设备呢?因为上面有大量的应用软件,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,满足各种需要。这就是一个“鸡生蛋、蛋生鸡”的问题。
你必须打破这个相互依赖的循环,才有可能让设备在市场上获得成功。iOS、安卓系统都成功的做到了这点。而微软的手机设备,则始终未能获得真正的突破,销量始终不温不火。大概是因为形象定位需求,微软手机一直低配高价,没什么性价比可言,卖的比较贵。它跟iPhone没法比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、用户体验,跟满大街的千元级安卓、2000元以上安卓旗舰机相比,又毫无性价比,操作系统也没有特别的优势。
这几年,在用户量巨大的中国市场上,小米手机依靠互联网渠道+粉丝经济,异军突起,后又有华为手机的拼命追赶,OPPO、VIVO深耕线下渠道大获成功,如此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,竟然跟微软手机没啥关系,它成了一个看客,从有点希望到逐渐边缘化,再到彻底消失。国外市场,除了个别地区有所收获,其它均不如意。说到底,它就不是做这东西的料。
没有用户,哪里有人给它开发应用。连国内的几大杀手级应用:微信、支付宝等,都对微软移动系统爱搭不理的,很勉强的支持,何况别家的开发商。这里无关技术,其实是运营水平、能力的问题。
此外,因为微软频繁更换系统,导致了开发者难以适应。因为每个新系统的开发流程都是不同的,前面的经验积累顷刻归零。关于这点,开发者社区内也颇多怨言,有开发者甚至干脆不理了,转投其它阵营。
产品设计思路错误、架构混乱。微软执拗的设计了一个“大一统”的愿景:所有的设备,都要运行Windows,不管是台式机、笔记本、平板还是手机,无论是鼠标键盘操作还是手指触摸操控。其实一开始,Pocket PC – 掌上电脑就是微缩型的Windows界面,就不太适合显示尺寸很有限的移动设备,设计不太合理 – 生搬硬套。只不过没有对比,用户难以评比。有人评价到:“ 人们是很容易明白和桌面系统差不多的界面该如何操作,但是很明显内裤只该穿在裆下而不能套头上(虽然也能套入)。 ”
而微软有了新愿景之后,产品的设计理念、思路就起了变化。它为了维持不同设备的“统一”,就必须在不同的设计目标之间,相互妥协,而不是针对不同的设备类型进行优化。这点导致了产品体验巨大的差异。最典型的例子,便是Windows 8。
Windows 8的桌面操作设计,其实是从平板电脑操作得来的样式。问题在于:平板电脑可以这么操作,使用鼠标、键盘的计算机,可就未必合适了。Windows 8招致了如潮的恶评,桌面设计搬到移动设备上不合适,而反过来也是不行的。有人嘲讽到:“ 微软把内裤从头上摘了下来,又把帽子塞到了胯下。 ”
Windows 平板
微软针对ARM CPU平台,还曾推出过Windows RT系统,除了不能运行传统的Windows程序,用户也搞不清楚它还有啥好处。最终,Windows RT也归于沉寂。
相比之下,iPhone/安卓都是针对移动设备的特性进行开发,没有选择跟桌面设备搞系统融合。
归根结底,微软的“统一”理念,是出于自己商业利益的目的,而不是从用户切实的需求出发。用户关注的,是设备好用、耐用,支持时间长,价格合理,对是不是“统一内核”,根本不关心。而微软因为设计目标的偏差,导致了一系列产品的不良后果。
如今,微软硬件的重点,似乎放在了Surface系列产品上。而以前寄予厚望的Windows手机,已经成了昨日黄花,彻底失败,走向了消亡。